那个一心想上清华大学的男生,第15次参加了高考……

参加过15次高考是种怎样的体验?
对此,广西考生唐尚珺最有发言权。
1989年出生的他,几天前刚刚又一次走进熟悉的考场。只因那个“终极目标”——要考进清华大学,他复读了整整15年。
这些年来,唐尚珺其实曾相继被中国政法大学、厦门大学、重庆大学、上海交大等名校录取,但他最终都放弃了。清华梦,成为了他心中最大的执念。
然而,今年高考结束后,唐尚珺在接受最新采访时却表示,考上清华“恐怕就是个梦想,真的没有那个实力”。他坦言自己“今年应该走出来了”,但说不定会在大学毕业工作以后“再继续自己的想法”。
从18岁到35岁,人生发展的最黄金阶段,明明可以创造更多的突破与惊喜,却全部局限于一次又一次的高考中。唐尚珺的选择让人倍感遗憾与惋惜。
正如教育专家王人平所说:“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资源极其丰富,学习方式极其多元的时代,真正限制孩子发展的不是高考的好坏,而恰恰是认为只有高考一条路的自限式思维模式。”
当今社会,依然把考进某一所重点大学作为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标,实在是太过狭隘。
作为家长,我们是时候把格局打开,用更新的理念来教育孩子了。

那个高分上了北大的学霸,决定去自杀

“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搞好,高考取得好成绩,考上一个好大学。至于其他的,你什么都不需要多想。”
这句话,相信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。在我们看来,拼尽全力鸡娃的目的,莫过于此。
可是,当努力的全部意义只剩下“进入名校”一种,对孩子而言却意味着灾难一场。
此前,一篇名为《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》曾刷爆朋友圈。作者游安是某省高考文科状元,也是所有人眼里前途无量的北大高材生。但在这耀眼的光环背后,却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。
原来,游安的妈妈从小到大对她倍加严格,学习上只能前进,不能后退,不然轻则臭骂,重则挨打。
在这样的高压模式下,游安的生命变成了只为成绩而生。她放弃了一切爱好和假期,把所有时间都用来了学习。
就这样,游安终于在高考中实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,换来了一张北大录取通知书。可短暂愉悦后,她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迷茫之中。
高手如云的北大校园里,游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卑与挫败。与厉害的同学相比,她就像一个“土鳖学霸”,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。
更糟糕的是,在进入大学以后,她仿佛失去了努力的目标,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,“不知道自己在干嘛,更不知道自己想干嘛
于是,游安开始自暴自弃。她认为自己是个垃圾,每一天都过得浑浑噩噩。到最后,她深陷抑郁症的泥潭,甚至屡次想要自杀。
她在文章里写到:“我觉得自己在一口深井里,水位越来越高,我面临窒息。其他人都在井口欢声笑语,但没有人能看到我。”
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,都患上了“空心病”。
这些孩子普遍有一个共同特点——他们从小到大都活在父母的高期待中,被灌输着“成绩至上”的理念,犹如考试机器一般,只为了考取名牌大学而全力以赴,却从未重视过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。
由此,在进入大学以后,强烈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瞬间袭来,他们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目标,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。
为人父母,谁都不希望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变成这样。
然而,倘若我们一味把成材的目标只聚焦于一场考试、一所学校,终将毁掉自己的孩子。

人生是场马拉松,坚持奔跑才是王道

再过大半个月就要放暑假了,身边大部分家长都早已替孩子做好了计划,好友便是其中之一。
她给七岁的儿子报了思维、机器人、画画、游泳、英语等五六门课程,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她说:“下学期儿子就要读一年级了,得提前学起来,否则开学了怕跟不上。”
想起此前的一个热搜话题——“老师看了都窒息的暑假计划”。一个准5年级孩子的计划表,每天的学习任务被精确到了10分钟。家长如此高强度的鸡娃,着实令人震惊。
在访谈节目《毛铺和文化录》中,郑强教授曾表示:“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输在起跑线上,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。但人生真的不是起跑所决定的。跑得远、跑得久,比起跑抢跑重要。”
这和吴军博士的观点不谋而合。他是知名计算机科学家和畅销书作家,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,博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。在他看来,人生就像马拉松比赛,尽管起跑的那一瞬间人特别多,但随着赛程的过去,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。而拉开差距的真正关键,只在于是否仍在坚持奔跑。
他在《大学之路》这本书中坦言:“回过头来看,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、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,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;我们能够跑得更远,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,如此而已。”
事实上,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拥挤。而教育是一辈子的事,笑到最后的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。
因此,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,去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,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终生教育的习惯。
毕竟,考上大学并非教育的终点,其实只是开始。

孩子成材的真正关键,原来在成绩之外

前段时间,考研分数线揭晓,堂弟经历了大喜大悲。

他取得了笔试第一名的好成绩,原本以为志在必得,没想到却在面试环节被其他人成功逆袭。

事后,我们分析出了原因所在——原来,面试环节考官出的题非常灵活,考察的不仅是知识储备,还有各种能力的综合。这对于此前一直靠刷题模式来学习的堂弟来说,显然是短板。因此面试拿不到高分,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,在当今社会,要想收获名校的青睐、获得更多深造的机会,仅看分数和成绩已远远不够。
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在某次演讲中同样提出过一个类似观点:
“包括清华大学在内,现在的高校里有很多‘A’型学生,但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‘X’型学生。”
所谓“A”型学生,指的是成绩好、每门功课都是A的传统好学生。
而“X”型学生,则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或许并不拔尖,但愿意承担创新风险,勇于尝试新鲜事物、总是问题不断、充满好奇心与创造力的学生。
由此可见,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,能让孩子脱颖而出的真正筹码,其实都在成绩之外。
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·赫克曼所说,在当今社会,对孩子未来成功影响最大的并非智商和分数,而是非认知能力。
这些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坚毅、自律、热忱、乐观等品格和能力。它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,却是孩子发展的核心要素。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长沙新东方家庭教育

THE END